(李向东)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的区别

摘要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天干地支属相八卦图_八卦图对应天干地支_八卦对应的地支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

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极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时段这一更替过程。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这种相当古老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承传在彝族十月历之中。

八卦对应的地支_八卦图对应天干地支_天干地支属相八卦图

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标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完十二个月。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

中医学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而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都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追其本溯其源,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就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之中。条分缕析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与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原本含义之间的关系,会发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是怎样被掩盖的

应该说,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甚至周秦这两个朝代,就已经逐渐被掩盖了。比如,在我们接触到的中医经典中,就只有“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个季节”的内容,却很难找到十天干纪一年的十个月与十二地支纪一年的十二个月之内容。

顾炎武先生说得好:“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但是,即使是“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也不是人人都了解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是怎样创建起来的。《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了“十干所标示的天体位置,各自在不同的方向,求证这些天体之间的分离与聚合的位置,其范围是相当高远与空旷的,老百姓每天使用干支纪日,却不知道这种纪日方法是怎么制订出来的。”

原因是,夏商周这三代以后,天文学知识为国家天文机构所秘而不宣。特别是明代末年以来,官方天文机构管理混乱,工作人员马虎懈怠。到了明末清初,远古时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知识几乎全部被西方天文学知识所替代!比如,钦天监所发布的天文现象与制订的历法经常出现误差。“康熙七年四至六月,有所谓‘金星昼见’和京师、山东地震,十二月,在钦天监治历的法国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煊(吴明炫之弟)所造康熙八年《七政民历》内,闰十二月应是九年正月,又一年两春分、两秋分种种差误。吴明煊被罢职,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康熙八年,杨光先的历算被验证错误严重,终被革职。”

根据中国人的理论,整个物质世界(人、动植物以及混合体)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

八卦图对应天干地支_八卦对应的地支_天干地支属相八卦图

尽管在中医学界,从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到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以至清代作为官方所规定的医学教材《医宗金鉴》,都是将阴阳五行解释为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的天地之气,用老百姓都知道的语言来讲,就是人人都能直接感受到,并生活于其中的昼夜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但是,由于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星象学知识逐渐被西方天文历法星象学知识所替换,导致有关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北极、北斗、二十八宿等星象、历法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知识几乎全部淡出,这就使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到清末民初,学术界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究竟是指什么,就更说不清楚了。导致今天我们将阴阳解释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的取类比象概念也丢失很多!

至于“八卦”,也称卦经。则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图形,即人们熟悉的太极八卦图。在现代,有的辞书认为,“八卦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占卜。”有的辞书认为,“八卦中的乾坤(天地)为父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其余为六子。乾坤生六子说明世界生成过程。其对立卦象阴阳两爻互易表示事物变化,其卦序表明宇宙万物的多种模式。八卦是中华民族幼年时期思想模式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

说到“干支”,学术界则比较推崇65年前,郭沫若先生所著《释支干》的解释。《释支干》认为:“关于支干解释,自汉以来如《淮南子》、如《史记》、如《汉书》、如《说文》,虽均有所尝试天干地支属相八卦图,然皆据后来之字形字义以作望文生义之臆测,故了无一当”。 郭沫若先生就文字而论文字,从甲骨文之初形,考证得“甲、乙、丙、丁”乃是产生于渔猎社会的一组最早的文字系统。他证释“甲”是鱼鳞、“乙”是鱼肠、,“丙”是鱼尾,“丁”是鱼之眼睛,四字通统从鱼而来,而鱼只有在渔猎社会时期才是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源天干地支属相八卦图,故得出“甲、乙、丙、丁”在文字发生学上当是最古老的一组文字。郭沫若还对“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字作出了详尽的考释,指出它们是一组器物之象形,且多系古人所用之武器。“戊为戚,己为缴,庚为钲,辛为剞 为削,壬为镵,癸为戣”。

天干地支属相八卦图_八卦图对应天干地支_八卦对应的地支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制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

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

天文学史专家郑文光先生的《中国天文学源流》,则反对“十二地支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说法。认为,十二个朔望月的十二组星象是十二支文字及其内容的起源。

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可以说是莫衷一是。尽管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的老百姓,对阴阳五行八卦,即木火土金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些名词并不感到陌生,但是真正能够运用无可辩驳的论据来解释这些名词原本含义的人,却实在不是很多。

笔者从本真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羲学(伏羲之学)、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以及有文字记载的被承传了五千多年的干支历法及其功能与作用来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存在于古代中国天文学所测定的规律性天体运动,以及与此直接对应的地面上气象、气候、物候等知识之中!

看后记得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可留言或者私信堂主,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