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干支五行是千古之迷

任何一个研究易学的人,无不对干支五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包括大师级的。干支五行似乎成为千古之迷。这些误区包括:1、河洛的来源;2、五行“土”之定位;3、阴阳顺逆;4、干支阴阳;5、纳音五行;6、神煞;7、先后天八卦及纳甲

我是一个易学爱好者,目前也并未完全弄清楚,但有一些心得,愿与同道探讨。

以前我一直以为干支五行是阳历或者阴历的象数表述,但现在认为:干支为阴阳的表述(较之阳历阴历更加深刻),这种阴阳,并非我们目前所认识的简单的阴阳。

我们都清楚,阴阳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阴阳存在,即孤阴不存,孤阳不长。

因黄道诸星众多,古人面南而考诸星运转,白天记日之行,夜晚记星月之行,以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在此基础上,将阴阳细分,即南(上)为阳,北(下)为阴,左为阳(日出之地),右为阴(月出之地)。进而再分,左为少阳、太阳,右为少阴、太阴。此为“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这时,对阴阳方位的理解开始出现误区,即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玄武为地平线以下的部分(北方)。

对人们生活起作用的,是地平以上的部分,而不包括以下部分。

白天存在“阴”,夜晚也一样存在“阳”。这样,古人将青龙,朱雀(少阳、太阳),白虎、玄武(少阴、太阴)再次以阳中阴,阴中阳分之,即原始“八卦”,亦即干支阴阳。

青龙(白天甲、夜晚乙),朱雀(白天丙、夜晚丁),白虎(白天辛、夜晚庚),玄武(白天癸,夜晚壬)。亦即东方甲乙,南方丙丁,西方庚辛,北方壬癸(地平线上)。这就是原始“河图”,当然,中五与中十,随后言之。

古人在阴阳,阴阳消长及阴中阳、阳中阴的基础上,已经将天地一分为四,进而以同位不同时(昼夜更替)将其再一分为八,其中:

青龙(木--少阳):细分之,甲阳(白天),乙阴(夜晚)

朱雀(火--太阳):细分之,丙阳(白天),丁阴(夜晚)

白虎(金--少阴):细分之,辛阴(白天),庚阳(夜晚)

玄武(水--太阴):细分之,癸阴(白天),壬阳(夜晚)

将甲、丙、庚、壬赋与黄道一周,为阳为动,白天为甲丙,夜晚为庚壬;

将乙、丁、辛、癸赋与地平一周,为阴为静,白天为辛癸,夜晚为乙丁。

现在不少学者反对五行,不认可阴阳,实为不了解古人对阴阳的认识。下面,将对争议最大的五行,进行讨论。

在讨论五行之前,尚有一个准备工作,就是对黄道运行的了解。

黄道运行,在面南时,为从左(木)至上(火)至右(金)再至上(水,此处非下,而是北方诸星运转到南天),这点是我们认识五行的一个大误区。

左方(东)为太阳升起之处,为阳生,右方(西)为太阳落下之处,为阳死。同理,右方为月亮升起之处,为阴生(暂时这么理解,其实是黄道运行的结果),左方为月亮落下之处,为阴死。

此即“阳生之处为阴死之处,阴死之处为阳生之处”,其实就是昼夜(二至)变化之处。

了解了以上的规律,就会明白为什么“乙庚”,“丙辛”,“丁壬”合的原因。在夜晚时,黄道“北方”的庚金,处于面南时左方“木”的位置,夜晚左方“木”为阴木,即乙木,故乙庚合。其他亦然。

古人在发现了“四象”的规律后,又发现面南时,黄道的度数为216度(地平线为弧型),而不是圆周的一半(180度),这样,出现了白天夜晚四象的“空缺”,这个“空缺”,古人名之曰“土”,意为其处于阴阳交汇的地平之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者,即216度(432度),不与360度同步。天倾,实为地球自转轴(南北)与冬夏二至点不完全吻合,这是地支三合的部分成因。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亦为发现二者的不同步而形成的神话传说。

乾之策216,坤之策144,亦为此。

可以说,干支五行的绝大部分秘密,就是这个216度。

先天八卦其实就是四象,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用震(少阳)、乾(老阳)、巽(少阴)、坤(老阴)表示,震乾为白天,巽坤为夜晚。进而,用兑表示夜晚之老阳位,艮表示白天之老阴位,离表示白天之少阳位,坎表示夜晚之少阴位。

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这就是先天八卦的成因。

个人认为:

1、先天八卦与干支五行的产生,并非同一部落。二者各有优缺点。早期的干支五行并非按甲阳乙阴这样划分十二地支表示月,而是以周天一半划分阴阳(此时不应该叫阴阳,叫昼夜应该更准确)。八卦中的每一卦亦非仅是一个象限,而是其在南天从“生”到“死”的阴阳模拟(三阴三阳);

2、八卦注重对于阴阳的描述,如阴中阳,阳中阴,这点是原始干支五行所不具备的。干支五行注重周天度数的象数模拟,比八卦更加精细,但缺少一体两面的表述;

3、干支五行是“六壬”的基础,先天八卦是原始筮法的基础。在二者结合后(干支五行开始分阴阳,分顺逆。先天八卦变形为后天八卦,加入“土”这个因素,并将干支纳甲),首先出现了“六爻”占法,然后是精致的“奇门遁甲”象数模型。奇门中仅有360日,个人观点,并非是发明人不会用“年干支”这种方法,而是不必要(代入奇门模型中将使其更加复杂,后来的年、月家奇门也只能单用就是这个原因),或者其方法失传,原因很简单,日干支与年干支同理;后世的紫微等占法,原理皆为干支五行,只不过用一些“星官”名称代替干支五行,使后人不知其理,反认为真是“某某星”起作用;

4、“七政”之法不同于以上占法。五行不是“五星”,“五星”仅是五行的一个“类”,妄以五星解五行起源及河洛,是行不通的;

5、八卦与干支五行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并非是原始存在。各类占法起源于黄帝的说法,仅是一种传说,真正的发端在商周。西周开始融合,至西汉草创完毕,北宋完善。

十二地支表示月_月地支_月支地支

大家对天干地支的成因,目前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个人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1、一年日月十二会,故将周天分为十二,这就是地支的起源;

2、地支不仅是将赤道(上文所提黄道,是为了理解方便,真正的天盘地支,是赤道)分成十二份,而且将地平分成十二份;

3、北斗所指,仅是一个参照物,事实上并非“北斗授时”;

4、地平为弧型,故天盘为216度,与地盘180度相差36度,故以360除之,为十,这就是十天干的来源;

5、天干地支为天地二盘度数的不同表述。地支为周天周地的描述;天干为昼夜阴阳(白天216度,夜晚216度)的描述,二者一体二面。

6、天盘由左至右旋转(面南),地盘则相对的沿天盘而动,这就是阴阳顺逆;

7、周天度数为366度,并不是大家目前认为的360度。一周360度的方法,是后来传进来的,古法为366度。干支中所提的360度,不是一周,而是366度中的360度。古人正是以这种方法,协调干支。每年(日)所余6度,60年(日)一周,这才是60花甲的成因。因以36度配30度,所以每日(年)多出72度,这是时(年)干的成因。因每日(年)多出72度,故每日的天干起、终点不同,五行自然不同,这才是“纳音五行”的真正成因。

8、地支藏天干,并非什么“二十八星宿”,是巧合罢了。只要将216度一分为二,再将其平均分入地盘地支中,就清楚为什么“甲”木生于亥中九度了。

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名字叫做“伏”。

只有明白了什么是“伏”,才可以真正了解天干地支的含义。

也只有明白了“伏”,才可以明白为什么“玉照定真经”中土寄宫于申的原因。

颇具见解,特别是干支的起源,这个模型,应该是个立体的可以模拟的,干支也是时空的概念,倘若能用实体的模型模拟出来,就更好说明了。只是有一点,地支和天干是相对而动的,为何干支的配合不按照顺逆相配呢

回楼上:

个人观点,天盘不仅是天干,也寄地支;地支不仅是地盘,也寄天干。

因为岁差原因,干支冬至日子时所指和目前所指皆不在“子”,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甲”“子”究竟代表回归年的节气,还是单指北斗所指,亦或日月会与回归年交替记年。

这几天才弄明白干支的细节,以前仅是模糊、片面的认识。

想了解干支,前提是弄清楚“五行局”,弄清楚“五行局”,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土”。

前面已经说过,“土”是日暮时分阴阳交汇处,即216减180所余之36度。若以立春处起甲,则“土”在地支“申”位,故古时土金同位;若以冬至起,则在目前的夏至后,火土同位。

天干地支在五行局中皆随时流转,不同于周天天干地支固定。

日干支与年干支皆为五行局流转,月干支与时干支为周天五行流转,二者用同一赤道、地平体系为标准,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

当你清楚知道阴历是354日/年,阳历是366日/年(古法),就会发现,二者相差12日,抵12度,每年五行局天干多行72度,减这12度,则为60度,这就是八字中年干支的秘密。也是纳音五行中二年同一“年命”的成因。

纳音五行,不是那些“大师”们所言的什么高能量,什么音的力量大于光,源于音律等怪论。

纳音五行就是五行局,就是地平线上五行的转化,就是无法处理每年所余6度(每周360度是明朝正式采用的,其法传入会更早些,古法就是366度)而以六个干支后减一个五行的折中处理法。

此贴子有些乱,不过各位就当是散文看吧。

天干地支是不同周期的表现,二者如影随形,不可分开。

我们将地球自转、公转一周以十二分之,为十二地支,近而将任何周期类的事物皆以地支表示,如月亦可分十二,六十甲子亦可分十二。当然也可以分成八(如八卦)、九(如太玄)、十(河图)。这十二阶段,类应事物的生、长、壮、死、绝等状态,亦可模拟预测中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是预测的基础。

地支所描述的是366度周期变化规律,而天干所描述的是事物在地平线上可见范围的规律(两个216度),这两个216度,分开而言就是各自的规律,合在一起则是另一规律。天干与地支二者每周期相差二个地支位(如单论,则为一个地支位),因古时取366中的360度,故再加6度,为一个天干位。

五日,则天干回归(72度,阴阳合论);十日,亦天干回归(36度,阴阳单论)。

当大家明白天干地支的来源后,会发现人为所余的6度,在五个单位后(五天、五年),将多出30度、60度,这就是奇门遁甲中九星、八门、八神的来源,而不是什么“大师”所谓的八神为鬼神,不在五行中,无旺衰这些谬谈。

大六壬中的四课三传,其实就是为了找出起课时天干地支最后如何归“零”---事情结束状态,用的是六十日中的30日周期(阴历月圆周);而时家奇门则一步到位,通过干支不同的周期,将其置于六十甲子(六十日)周期中(套用的是45日圆周),直接“归零”。

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地支似乎不动,其实它们在表达日、年的规律时,也是运动的十二地支表示月,它们还是30度,但处于运动状态。

如果想清楚了解奇门遁甲中九星、八门、八卦、八神,六壬中十二天将,六爻中六兽,就一定要知道,它们是一种集合体,而非个体。它们的数量(如六、八、十二等),取决于套用的周期,不同的周期,其所余不同。

天干地支周期不同,二者每周期差60度,地支长于天干,故所缺部分称为“空亡”,年月日时皆有“空亡”,而不是大师们所言只有年日有“空亡”。

对于奇门中中宫寄宫,个人观点,是应该阳遁在坤宫,阴遁在艮宫,而不是全部寄于坤二宫,这才符合规律。

对于旬空,九星八门八神也有旬空,但要分清楚周期,不是全部旬空都空,也不是“九星”是天体,不存在空。

明确的说:九星不是天体,八神不是神仙,八门也不是什么“人”。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