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并给了一个案例给我,问我从战略的角度如何思考。
我看了一下那个病案,从战略的角度很难回答。因为谈到战略,就必须要考虑天时、地利与人和。所谓“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基本上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中医中,很少有会用天地之力了。所以我想了想了,从战略的角度来谈谈《伤寒论》,或许有一定作用,当然也仅做参考。
我们都知道,要想成功很多时候需要借势,而治病也是需要借势的,这个势指的是天地之间的寒暑往来之变化规律。而在《伤寒论 伤寒例》中,将这个心法讲得非常透彻。
一
当一个人去找医生看病,一般情况下真实身体出问题了,不然谁没事去找医生。病人找医生看病,医生四诊后,得出结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因此可以在处方签上写道:太阳病。
但是总觉得哪不对,因为这是一般情况,但不排除以下情况:1、脉浮,有时是正常人具有的脉象。2、病人装病。
因此这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正常人应该是怎样的?这个就是用战略的眼光学习《伤寒论》最为基础的知识。因为一切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要治好病,得调整到正常状态吧?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也是以这个为基础吧?
在这个基础前提下,《伤寒论 伤寒例》写到:“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那么在这些节令下,人体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根据医书记载:春弦夏洪秋毛(浮)冬石(沉)。意思就是说春天摸到弦脉,夏天摸到洪脉,秋天摸到浮脉,冬天摸到沉脉,人生病都比较容易治。
为何?
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伤寒论·辩脉法》
那怎样判断疾病变化?往哪个方向发展?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伤寒论·平脉法》
怎么判断病人是否正常?是不是装病?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二
当把以上问题理清楚之后,再看《伤寒论·伤寒例》就比较能够理解战略版《伤寒论》是如何使用的。
按照《伤寒例》的意思,先是设定了一个程序,就是此书生病的时间都是在冬天,冬天的正常脉是沉脉。而人感受太阳病后出现的脉是浮脉,由沉脉这个正常脉变成浮脉这个病脉,是不是就告诉你疾病是怎么变化的?下一步会怎么变?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消息。
冬天对应的是肾与膀胱,秋天对应的是肺与大肠。所以沉脉变成浮脉,就是疾病变化过程,太阳病三篇就是在讲这个过程。浮脉要变回沉脉,就是疾病治愈过程。而要是换一个节气,比如夏季,就是浮脉变洪脉算正常了,所以同样一个疾病,在春夏秋天不同的时间段,治疗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怕冷,夏天的怕冷与冬天的怕冷程度都不一样五行生克原理,用药分量也就有差异。因此考虑到阴阳消息太难掌握,古人逐渐用五行生克来说明,就比较好掌握了。
在这得先谈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逻辑,自然界寒变热,热变寒都是正常现象,但是人体寒变热,热变寒就需要仔细辨别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伤寒例》大部分是谈的是自然界的寒热往来,而三阴三阳病是其作用于人体后才产生的。
三
那这个五行生克是怎么回事?《伤寒论》里没有提到五行啊!下面我试着说清楚这个问题。
在《黄帝内经》中,谈到了五行,但是只讲生,不讲克。为什么不讲相克?因为五行相生是自然规律,比如春天过了是夏天,夏天过了是秋天,秋天过了是冬天,五行自然相生,都只是一炁,不存在克的问题。
但是自然规律是自然规律,人活在自然规律之下,就得运用这些自然规律,所以产生了克。这个克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保持人体与自然协和状态的能力。如天冷了,要加衣服,天热要避暑乘凉,这个就克之用。
在治病这个过程中,都是使用克的,克在表现形式上就是补泻,补泻的目的在于让五行更好的相生,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为什么吧?
克都是身体自我调整,以达到阴平阳秘,五行相生的手段。
这种手段,通俗讲法叫做战略五行生克原理,也可以叫做本能。
假如现在是春天,遇到一个病人,病人的脉是沉脉,沉脉属肾,五行为水,春天木旺,正常脉是弦脉,水是生木的,水生木时,水会减少,此时身体为了水减少慢一些,就会调动土来克水以保证身体供应平衡,但是身体的供应平衡在调动时本身不足,就会表现出肝郁化热,土克水的症状,且春天的土与水是偏寒的,而夏天的土与水偏热的,秋天水土是偏湿的,冬天水土是润的,再结合四诊,基本上规律都在里面了,这个就是24节气斗占之术。
#大家健康超能团# @大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