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克原理 为什么喜极而疯,打一巴掌就好了呢?

相信大家都听过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的故事,讲的是范进因为意外中举而欣喜过度导致疯癫,后来被其平素最惧怕的岳父胡屠夫扇一耳光,却使神志恢复正常。为什么喜极而疯,打一巴掌就好了呢?其实这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里蕴含了中医应用五行学说治病的理念.

五行生克理论_五行生克原理_五行生克理论的内涵

人体情绪的五行归属为: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悲属金、恐属水,依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水能克火,故恐能克喜。范进“喜极而疯”,胡屠夫的一巴掌,给了范进一个“恐”的情绪,这正是利用了五行相克原理中的“恐克喜”,治好了范进的疯病。

这只是五行学说在中医精神疗法中的一个小应用,在针灸疗法、尤其是药物治疗中,五行学说的应用更为广泛。中医将五行学说应用于人体,可以比较清晰和客观地认识人体内部各部分,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对疾病的正确处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医到底是如何应用五行理论来治病的。

五行生克理论的内涵_五行生克原理_五行生克理论

首先,古人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比如,五行中的“木”,具有可曲可直、生发条达的特性,而人体的肝亦是喜条达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与自然界中的植物有类似的特性,故将肝归属于木,常以“肝木”并称;脾有运化水谷,营养全身的功能,与自然界的土能够化生万物相似,因而将脾归于土;以此类推,将心归于火,肾归于水,肺归于金。

五行生克理论_五行生克理论的内涵_五行生克原理

既然五行各元素之间是存在生克制化的关系,那么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也符合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因水生木,故肾脏能滋养肝之阴血;土生金,故脾脏将饮食营养物质输送于肺;木克土,故肝脏制约脾胃的运行;水克火,故肾脏制约心火不至过旺等等。

乍一看,可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脾脏如何能将营养物质输送至肺?心和肾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五脏指的并不是现代医学中脏器的解剖学概念五行生克原理,而是代表具有五大类功能的组织结构系统,这个问题将在后面的中医“藏象”篇章里详细讲解。

五行生克理论_五行生克理论的内涵_五行生克原理

既然在正常状态下五脏的生理功能是紧密联系的,那么在发生疾病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传递的。比如正常情况下肾水滋养肝木,如果肾脏本身发生了疾病,那么很可能会使肝木受累及,久而久之肝脏亦会发生疾病,称为“水不涵木”;再如肺金有清肃下行的特性能够制约肝木生发之性,如果肝木生发太过,会造成肺金不能清降,发生咳喘等肺病,称为“木火刑金”。

五行生克理论的内涵_五行生克原理_五行生克理论

因此,中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除了要治疗首先发生疾病的脏,还要同时考虑其可能影响的其他脏,提前干预控制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比如《金匮要略》所讲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是说,正常情况下肝制约脾土运转,若肝气太过,木旺必克脾土,容易发生脾胃运化失常的疾病五行生克原理,此时应先健脾胃以防肝病发生传变,脾胃不伤,则病不传,易于痊愈。因此,中医在治疗肝胆疾病时通常是十分注重脾胃功能的调整的。

反过来,在治疗一脏的疾病的同时,亦可治疗其他与之关系密切的脏,来辅助本脏疾病的痊愈。比如,在治疗心脏疾病的时候,中医常常采用治肺的方法,因为心火克肺金,心脏疾病往往与肺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再如,在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水肿类疾病时,根据土能克水,中医常常配合培土制水的方法,一方面温肾助阳,一方面健脾利水,共同发挥制约水湿的作用。

五行生克原理_五行生克理论的内涵_五行生克理论

前面提到的“水不涵木”,是由于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肝风内动,常常表现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头重脚轻或手足蠕动、抽搐等,疾病虽然主要表现在肝,但治疗中常常要补肾之虚,使肝木得以滋养,即“滋水涵木”法。同理,“木火刑金”之咳喘病,也要在泻肝的基础上,清肃肺气,即“佐金平木”法。临床上常用的黛蛤散,以青黛清肝降肺、消痰止嗽,辅以蛤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就是根据“佐金平木”的治疗原则治疗肝火犯肺引起的咳痰带血,烦躁易怒、眩晕耳鸣等。

五行生克理论的内涵_五行生克理论_五行生克原理

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五行学说是作为一种方法论来指导中医制定临床治疗原则的。中医使用五行学说,注重的是人体内脏腑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关系,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和治疗,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现代医学也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但是在对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时常常是孤立的,切断了与人体其它部分的联系,不自觉地破坏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而难于把握人体作为整体的一些特性,在治疗一些疾病中存在局限性。下次我们就来聊聊中医与现代医学在认识人体方法及疾病治疗理念的差异是什么,到底是哪个更好呢?

#大家健康超能团#@大家健康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