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怎样科学认识紫微斗数,限于篇幅没有展开来讲。这一期再补充一下关于紫微斗数的前世今生紫微斗数宫位知识,以及与其他命理术的不同。
“紫微”的名字,指的是一个“星垣”而不是一颗星曜。在北极中天,亦即于罗盘的“亥位”,即有以北极星为主曜的“紫微垣”,据历代星家的说法,均以此为“帝座”,亦即帝王的代表。
引入星曜的做法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把天上的星辰与人间的人事相对应,将统率天上群星的紫微星(即北极星)与统治人间的帝王对应起来。这个概念与历代帝王的“唯我独尊”的思想是一致的。这正是紫微斗数被命理界称为三大神数之首的原因之一。
紫微斗数是继“五星”、“十八飞星”发展的推命术,起源于宋代的道家。当时由于唐代“琴堂派”传下来的“五星”推命术失准,主要原因在于古代的推步之术不精,隔几百年,依口诀来推算星曜在十二宫的分布,常常会错一个宫位,因此就有人想到,如果用位置固定的北极主星来做准则,发展一系列星曜的推命术,应该就可以解决推步不准的难题。
根据这种意念发展出来的术数,有“太乙数”与“紫微斗数”两系。所谓太乙以及紫微,其实指的都是“譬如北辰,众星拱之”的北极星。从现代天文学观点来看,这概念有错,但当时术数家的概念却的确如此。
“斗”指南北斗,以天上的南北斗为主星布于命盘,用来推算禄命,称为“斗数”。由于星斗的分布依紫微为准则,紫微定位则南北斗十四颗正曜亦定位,所以称为“紫微斗数”。
紫微斗数也是命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一大特点是引入了一百余颗星曜。另一大特点是引入了命盘这个工具,将人生的各种状态、轨迹和人际关系分为命盘上的十二个宫。这两个特点是唐宋以来流传的命理学其他分支没有的。
命盘上十二个宫合理区分并概括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吉凶、祸福、气数,使得推演的分类重点清晰,推演的过程简捷。
在紫微斗数中,将一百余颗星曜分为北斗、南斗和中天三类,斗数中的“数”就是指这一百余颗星曜组成的六十星系。紫微斗数有一套独特的规则,把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换算为以紫微星为首的六十星系排列到十二个宫中,再进行推算。“十二宫”和“数”的概念在子平术中是没有的。在命理学其他与“数”有关的分支中,例如,“铁板神数”、“皇极神数”、“河洛理数”、“南极神数”等分支也用到了与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有关的数,但是其他神数中却没有应用到“十二宫”的概念。
据传,紫微斗数的创始人是与“子平术”创造者徐子平差不多同时期的道家重要人物陈抟(陈希夷)。他将天上的星曜引入命理学,与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紫微斗数与占星术不同,紫微斗数中涉及的星曜都是虚星,与真实的天象无关紫微斗数宫位知识,不是天空中真实存在的星体,是只有名称没有实体的星体,这也正是紫微斗数区别于西方流行的占星术之处。
在紫微斗数的理论体系中,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紫微斗数采用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农历,不用节气,这与其他术数极不相同。由于农历是太阴历,因此斗数侧重于太阴(月亮)对人的影响,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是月亮文化”的观点是一致的。根据这个特点,紫微斗数与子平术的主要区别之一是不排八字。
第二,紫微斗数具有很突出的动态特性,它的动态特性可以用一个“飞”字加以浓缩。 紫微斗数的前身就叫做“十八飞星”。所谓“飞”,就是紫微斗数十四颗主星加上四颗“四化星”(化禄、化权、化科、化忌),这十八颗星曜的定位随着天干的变化,会在命盘上十二个宫之间发生流转。这是命理学中其他任何一个分支所没有的程式。这里所说的引发“四化星”流动的天干即指年天干、月天干、日天干、时天干,以及十二个宫的天干,因此,紫微斗数具备了时空特点。这里所说的“时”,无疑是指年、月、日、时;这里所说的“空”,是指十二个宫在命盘上的定位。
由于紫微斗数用到的元素比“子平术”多了很多,规则也更加复杂,难度更高,传世不如“子平术”广,所以研究斗数的人相对较少,留下的著作就更少。目前能见到的典籍只是《紫微斗数全书》、《紫微斗数全集》《太徽赋》、《骨髓赋》等寥寥数本。倒是民国时期以来有些学者撰写了一些著作,例如,香港的陆斌兆写的《紫微斗数讲义》、张开卷的《紫微斗数》、王亭之的《中州派紫微斗数》等。
由于紫微斗数比起“子平术”使用的参数更多,因此自古以来研究紫微斗数的人士的研究重点和角度不尽相同,其结果是出现了比“子平术”多得多的流派。从大的方面划分主要是两大流派: 一派是以研究星曜及星曜之间组合关系(如三方四正、相夹、格局等)为主,着重研究六十星系的“三合派”;另一派是研究四化星为主的“四化派”。由于传承门派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这两个流派中又派生出很多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