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周易中医常识_周易的中医理论是_中医周易学

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曾经为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辉煌的部分莫过于《周易》。《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闪光的巨著周易中医常识,其对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他曾经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中医医师,若不懂得《易经》的话,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也不可能成为好的医生。这里的“太医”,意即优秀医生的通称。药王孙思邈的言论表明,不同《易》则不成医,可见《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周易的中医理论是_周易中医常识_中医周易学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充分汲取了《易经》的精华,并将其创造性地与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为一门具有很高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等,都与《易经》有着深厚的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极为详尽的发挥。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中医周易学_周易中医常识_周易的中医理论是

张景岳在其《医易义》中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中国传统中医学的根源所在,如果没有研究过《易经》就去研究中医学,那是没有根基的做法,很难取信于人,最多也只能学到中医的皮毛。张景岳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重要著作《类经》就是学习《黄帝内经》的很好的参考书,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景岳全书》则各科齐全,条理清晰,叙述明白,堪称是价值极高的临床参考书,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由黄帝和岐伯合著的《黄帝内经》、神医扁鹊的《难经》,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这些中国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中医学著作,无不在书中始终贯彻着《易经》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类比思想和卦爻数理。其中的阴阳学说更是中医传统医学朴素辩证法的核心,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并广泛应用于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同时也奠定了中医学关于四气五味的基本法则。

周易中医常识_周易的中医理论是_中医周易学

在《黄帝内经》中,“取类比象”的思维格局对中医学藏象学说的形成,影响极大。藏象一次,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周易中医常识,这种以“象”论“藏”思维来自于《易经》的爻象概念。《易经·系辞》曰:“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中医学家效法爻象之理于人体,由此,发明了“藏象”称谓。《内经》吸收《周易》的藏象理论,提出了独特的带有中医特色的藏象学说。“藏象”二字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指的是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包括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些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整体。中医还将天象和藏象联系在了一起。例如,肝主春,与春气相通;心主夏,与夏气相通等等。中医还把藏象和形象物象联系在一起,例五神脏理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中医整体论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脏器功能的弱与强,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生命就是阴阳二气在人体中的循环,一旦这种循环遭受破坏,疾病就会产生了。《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

中医周易学_周易中医常识_周易的中医理论是

《易经》的卦辞直接反映出对中医防治学与治疗学的基础指导作用,影响很大。《易经·坤卦·初六》所言:“履霜坚冰至。”强调防微杜渐,《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的防治思想是一致的。《易经·否卦》曰:“其亡,其亡,系与苞桑。”如果一个人在面临否卦的严峻时刻,仍然能够保持“我将灭亡”的警惕性,调养身心,加强锻炼,坚持不懈,不但不会灭亡,还会像枝繁叶茂的桑树那样生长。

《易经》十分重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易经·萃卦》曰:“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如果一个人因为身体有病而不断地唉声叹气,那时没有任何好处的,不如抱病走动走动,虽有小吝,对病终究没有多大的妨碍。《易经·无妄》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人吃五谷杂粮,生病不可避免,有病时切记不要胡思乱想,心情放开朗,情绪好了,即使不吃药,病也会好的。《易经·乾卦》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假如一个人长期以来过度紧张,使自己处于超负荷的生理紧张状态,陷于其中而不加警惕的话,对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危害。

医易相通,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易经》卦象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如乾为首、兑为口、离为目、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艮为手、坤为腹。“人身有太极”,这“太极”即为两肾,左为阴右为阳,夹背而对,其形恰似太极图。根据《易经》的宇宙全信息法则,不仅人体为宇宙的缩影,而且人体中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也是天地的缩影,各太极间又有阴阳二气相连。

中医治疗方法很多也得益于《易经》。肌体阴阳失衡即为病态,调整阴阳便是中医的根本治疗方法。《易》道尚中,中医的理、法、方、药均与“中”有关,选方遗药,掌握药味、药性、药理等,均以“中”为宜,过与不及就会偏离扶正祛邪的目的。比如“既济”与“未济”二卦相对,相互对立转化,而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会导致心神不宁、腰疼头晕等症状,用“滋水涵木”法治疗,会达到水火相济、阴阳平衡的效果。可见中医学维持机体稳态的治疗方法与易象卦理是息息相通的。

中医周易学_周易的中医理论是_周易中医常识

中医气象医学发源于《易经》提出的“八卦气验”,节气与疾病相关联。如每年春分、惊蛰前后,天气突变日数最多,不明原因患病的频率也较其它时日而言居多。由此可见,宇宙是一个大系统,人体是小系统,人无法脱离潜在自然率周而复始的摆布和干扰。

中医中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针灸,在《易经》中则有着最早关于针灸的记载。《易经·咸卦》的“咸”字,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为“钦”,“钦”通“针”,应该说这大概是关于针石术的萌芽。中医把易学象数引入针灸原理,建立“灵龟八法”,又称“奇经纳卦法”,将奇经八脉的八个穴位纳入洛书九宫数,按时日开穴治病。还有“飞腾八法”,以奇经八脉的八穴,按干支时辰开穴治病。无论灵龟八法还是飞腾八法,都借用了八卦之象、九宫之数。

总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分割又相互渗透,运用《易经〉创立的对立统一学说,思考宇宙万物发展演变的规律,既是中国传统思辨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及其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周易的中医理论是_周易中医常识_中医周易学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