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先天八卦图的基本哲学原理

先天八卦图又称伏羲八卦图,以乾坤代表天地定位,形成中轴经线;以坎离代表水火为界,

作为横轴纬线。相对二卦阴阳爻相反,互成错卦。

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即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

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如象征节气,

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

先天八卦图

周易五行八卦图解说_周易八卦五行图表_周易五行八卦图

后天八卦图

周易八卦五行图表_周易五行八卦图_周易五行八卦图解说

《伏羲八卦次序》

周易五行八卦图解说_周易五行八卦图_周易八卦五行图表

阴阳哲学原理

《易经》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以阴阳范畴来解说六十四卦以及天地万物的运变,并提出“一

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作为基本哲学原理。

(一)互根原理

阴阳的互根(互争)原理,也就是对立统一原理。有阴即有与之相对的阳,有阳即有与之相

对的阴。阴阳互相依存,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阴阳是共存的,统一的,但阴阳同时又是对立

的,矛盾的,也就是说,阴阳之间既有互依共存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推荡、相互排斥的一面。正是

由于有对立,有矛盾,二者方能有统一,有和合。没有差异和对立,也就没有和合,而只能有简单的

统一。简单的相同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在差异和对立之中求得的统一才能产生新的质,才能将事物推

11

向前进。对于阴阳,既要把握统一的方面,又不可忘掉对立的方面,而且必须充分估计阴阳之对立对

事物的积极意义。

1、阴阳的对立斗争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对立着的阴阳两面,阴阳对立主要

表现在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例如: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天气逐渐转凉,阴气

逐次而生,用以制约炎热的阳,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天气逐渐暖和,也就是说阳气随之

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又比如练静功的人,在入静一段时间后出现热、痒、动等所谓八触的感觉,

谓之静极生动,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阳(八触)对抗阴(入静)的一种现象。从以上的例子说明,任何

事物互相对立着的一方面,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作用的。气功锻炼的过程,其实也是一

个阴阳对立、互相制约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例如:从兴备亢进到安静并通过入静产生的气功功能,

令气血和畅,扶正祛邪,达到练功的效果,使人体重新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中(即阴气平

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只有阴阳的不断

排斥与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阴阳的依存互根

阴阳的依存互根,是指阴阳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也就是说,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日常所

接触的周围事物其例证比比皆是,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就无所谓上;左为

阳,右为阴,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右,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

也就无所谓热。又如气功锻炼中的呼吸吐纳,呼为阳,吸为阴,没有呼就不可能有吸,没有吸也不可

能有呼。吐纳亦然,单一不断地吐出浊气而不纳入清气或者单是纳入清气不吐浊气,也不可能进行新

陈代谢。可见相互的阴阳两方面是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中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即

所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由于阴阳之间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故

称互根。

化生原理

《易•系辞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与阳又是太极所生的“两仪”。因此,“太

极”与“道”是同义的最高范畴,又都是“阴阳大化”之源。所有“天、地、人”和万事万物都是阴

阳大化之“道”的体现。这一点可以说是“阴阳化生论”的核心要义。

《易•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就是说,阴阳相交

兴万物,就《易经》本身而言乾与坤两卦相交而生六十四卦,《易传》也多次论述阴阳相交的问题: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泰•彖传》)

“天地交,泰。” (《泰•象传》)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否•彖传》)“天地不交,否。”

(《否•象传》)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咸

•象传》)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归妹•象传》)

天地是宇宙中阴阳的总汇。言天地,则可推认一切阴阳关系。所谓“感”,与“交”同义。

交,即沟通、融合、结配,指阴阳双方在物质、能量、信息诸方面相互交流、通融、影响,以致使事

物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产生顺性而通和物物相通的效果。

阴阳交感是天地正常化生、万物嘉盛繁祉的必备条件。阴阳之间有互依共存、睽对相薄和消

长转化的关系,而阴阳相交却是全部阴阳关系的核心,是其他所有关系的基础。诚然,阴阳交感在阴

阳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发生,是阴阳协调至极的表现,就是说,阴阳交感并不贯彻阴阳矛盾的始

终,但是,没有阴阳交感就不会有阴阳消长,更不会有阴阳的和合与转化。这样,阴阳的互依共存、

对立统一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依据易学,事物在永恒循环运动中不断生化,阴阳相交意味着前一轮

循环即将结束,新一轮循环将要开始。而在新一轮的循环中,可能有新的要素或全新的事物产生,它

们正是阴阳相交的结果。《易传》反复强调,唯有阴阳相交,万物方能通达兴盛,这就足以说明相交

在阴阳矛盾过程中的重要性。对立面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对于促成对立面的和谐、转

化和新事物的诞生,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13

(三)中和原理

尚中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行为准则,在《周易》和后世易学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中即正,

正即中。尚中就是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的法则和规范,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与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依据易学,中是恰如其分,切中其理,和是阴阳协同,和调制化。

中与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本性,而中为理,和为表;中为因,和为果;中为质,和为文。事物合于中正,

方可能和调制化;要想使事物时时处处美好和谐,就要时时处处恪守中道。在易学看来,太和与中正

是事物的理想状态,如果阴阳双方能够保持中和,则事物即可长久。

易学所谈的“和”,其原义是指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保持协调统一并产

生积极的成果。阴阳“和”显然是以阴阳对立为前提,但是这种对立不是无限制的。阴阳的正常关系

是,阴阳双方既发生矛盾,其差异、对立、排斥的程度又限定在一个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域限之内,

从而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使阴阳双方达到并保持和谐、协同、相同、相成、合作的关系。阴阳相和

为阴阳相交创造了条件,阴阳交是阴阳和的最高成果。易学认为,这种关系是有利于事物的正常生化

的。朱熹曰:“和则交感而万物育矣。”(《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依《易传》的理论,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会自行性地趋向于“和”。“和”是阴阳结构本

身追求的目标。《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肯定阴阳矛盾的变化定将导致“通”,

而通必和,和方通。《易•系辞上》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的前题是“和”,人只有阴

阳和才能生,而生又是天地的本性。可见,天地阴阳必定能通过自行调节而达到和,否则就不能实现

其以生为核心的大德。《谦•象传》:“君子以衰多益寡,称物平施。”衰训取,称训权衡,意思是

对事物进行权衡,通过取多补少,使矛盾达于平和。这里所谓的“平施”不是平均,也不一定均衡,

而是平和、和谐、协同、合理。王夫之在解释萃卦时说:“阴阳之用以和,而相互为功。” (《周

易外传》卷三)意思是,自然界的阴阳矛盾,其一方如果出现太过或不及,另一方就会利用对立统一

的相互制约关系,而对对方加以调整,使之平复。阴阳双方这种互相调节的功能,使阴阳矛盾总是依

一定轨迹,以协同的方式互依共存,消长转化,因而在整体上表现出和调制化。

14

《易传》还提出了“太和”的概念。“太和”又称“大和”,指至高、永恒的调和适中。《乾

•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道即天道。天道

正常运行而发挥作用,则万物各自禀受其性,得天赋之命,纯正而不相离,并始终维持协调平和的关

系。这种和调的关系既表现在阴阳消长、事物渐变的过程中,也表现在阴阳转化、事物的极变的过程

中,就是说,事物平稳和谐地消长,发展到极点又平稳地过度到另一个运动阶段或另一种事物,永远

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此之谓大和或太和。例如春夏秋冬四时节气正常地运行和接替,即是太和的

表现。“保合”是指阴阳双方保持在一个统一体中,结合而不分离。只有阴阳不离,才有可能实现阴

阳和调;只有阴阳始终和调,才能永保阴阳不离。故保合与太和互为前提。这种状态有利于万物生存,

也使万物得到正固,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贞”。有了“保合太和”,于是万物嘉祉,天下太平。

(四)循环原理

《周易》六十四卦揭示了宇宙生命的循环运动规律,可以说循环律是《周易》对宇宙万物运

动变化的最深刻的认识,最重要的发明。《周易》之“周”即是周环、周期。《易经》首次系统、自

觉、明确地以卦象符号并结合文字来表述了循环变易的思想。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对《周

易》循环律作了如下分析:

1、循环律的表述

在《周易》卦爻象数符号系统中,作为基础符号的“-”和“--”,代表事物对立的属性,

代表“阳”和“阴”。阴爻和阳爻可以相互循环转化。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可以由阳变阴、由阴变阳,

而变成别一卦。六十四卦可分为三十二组对立卦。如变动一爻或数爻(二至五爻),则可成为其他任

何一卦;如六爻全变,则成原卦的对立卦,如乾变坤、坤变乾。可见六十四卦之间是相互沟通、相互

转换的,变易的结果必然形成六十四卦的整体大循环。六十四卦以乾坤为首,以既济未济为终,代表

宇宙万物变易运动一个大周期。乾坤居首,意味者乾坤在六十四卦中、天地在宇宙万物中的决定作用,

也反映阴阳的矛盾统一运动是构成易生生不息过程——生命过程的根本原因,体现对世界万物矛盾双

方的高度抽象概括。既济未济居后,既反映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终结,又意味新过程的开始,而这种

周期变化是永远不会停息的。

15

《周易》作者非常注重循环,将宇宙的运动高度概括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九

三》),《象传》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进一步说明往复循环是天地宇宙的普遍规律。复卦

卦辞还告诉我们:“复周易五行八卦图,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利有攸往。”只要能遵循往复之道,则出入、

交往、办事都能成功,一切吉利。《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将循环往复看成是天地宇宙

的核心规律,是变易运动的第一法则。《易•系辞传》:“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以终始循环

说明死生之道。

后世易学家对循环律也作了多方位的阐明。北宋邵雍创先后天之学,他的先天八卦次序图和

方位图,表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月晦朔弦望、一日昼夜长短以及天地阖辟、日月出入、行度盈缩

的循环运动周期变化。《观物外篇》解释:“夫易根于乾坤而生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

自兹而无穷矣。”“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则皆顺行。”刚

柔、阴阳交复、顺逆构成圆形的循环运动。邵氏还以后天八卦方位图与次图表述四时推移、男女媾精、

万物化生的流行周期以及阴阳互存互根、五行母子相生的循环规律。

宋易中的河图、洛书可看成是阴阳离合、生成相依、兴衰动静的循环运动的数量表达。至于

太极图(阴阳互抱图)则形象地表述了宇宙万物阴阳变化循环不已,是宇宙生命圆形运动规律的最佳

理论图式。

2、循环律的特征

①周期节律性。宇宙万物在循环运动中具有不同的周期和节律。在卦爻象数体系中,至少有:

一卦六爻周期节律、八卦周期节律、十二卦周期节律、六十四卦周期节律。

②闭合性与开放性。循环运动是一种圆形运动,首尾相衔、互为终始。与直线运动有着本质

的区别。直线运动方向永不改变、永不逆转,运动的结果距离运动的始因只会越来越远,而决不重合,

而且一定是前因后果,这样的因果关系也不会逆转。而循环运动从形式上看是圆形的,闭合的。圆形

上的任何一点都既是始点又是终点,既是因又是果。在六十四卦循环圆中,任何一卦都是因果和终始

的统一体。如未济卦既是本次循环的终结又是下次循环的起始。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保证了事物的动

态平衡。循环圆运动从形式上看是闭合的,从内容上看却具有开放性。两者看似矛盾,实可统一。

16

③模糊性。循环运动所呈现的圆形形式并不一定是真圆形式。应该说从终点绝对回到始点的

圆形循环,无论是在宇宙事物还是在生命的运动过程中,都是不存在的。所谓循环的圆形运动只不过

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个“圆”应看成是类圆、似圆。从事物运动的大规律而言,既有前进或后退、

上升或下降的单向直线运动,又有有进有退、有升有降的圆形运动。根据现代科学——宇宙演化论、

控制论、系统论、现代物理学,从宇宙整体角度看,圆形运动比直线运动更普遍、更基础。无论是进

还是退,是升还是降,都是运动的局部,宇宙的大运动一般都是有升有降、有进有退的,还有大量的

无所谓升降、进退的运动。而这一切又都以循环的圆形运动为根本基础。许多上升与下降、前进或后

退运动往往是通过不断的循环来实现的。因而圆形运动是宇宙大规律的写照周易五行八卦图,循环是宇宙万物发展、

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3、循环律的普适意义

循环律的提出是中国古贤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循环的观念其实早在先秦就较普

遍了。《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述夏代物候、天象、农事活动呈周期性变化规律。《吕氏春秋•圜道篇》

明确提出“圜道”的概念,认为“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并列举圜道的

各种表现。《老子》则更是极力推崇循环之道,五千言中有大量阐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谓复命。”“复归于无物。”“有物混成……周行不殆。”“大曰逝,逝曰

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复归于婴儿”。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之“道”就是循环之“道”。

而《周易》则是循环之道的系统表述者,此后循环观便广泛传布开来,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观

念之一。

多年以来,人们一但提到“循环”二字,往往被视为“机械论”而全盘否定,“循环论”遭

到了长期的、严厉的批判。而今是到了重新认识的时候了。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循环律是有其合理内核

的。循环律是一种周而复始又并非绝对回归于出发点的宇宙普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与“否定

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同义词。当然也不否认有一些论述将“循环”看成是

绝对回归圆点的运动,这是需要从理论上理清楚并加以扬弃的。另外循环思维方式在促进中华文化发

17

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的创造、进取精神,影响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进程。然而作为一种规律,它较之其他运动规律更普遍、更根本。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的。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