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即太阳历,是以四季循环的回归年(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基本周期,与月相变化无关。太阳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是人为规定。
阴历,即太阴历(月球我国古代称太阴),以月球圆缺的周期朔望月为基本周期。历月平均长度29.5天,规定单数月30天,双数月29天,12个历月为1年,
共354天。规定30年内增加11个闰日,安置在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的12月底。目前太阴历只在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使用。(注意跟我们有的阴历不是一个概念)
公历,公共历法简称。现行世界通用历法,真名格里高利历(罗马教皇制定颁布),太阳历的一种。天天在用就不具体说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属阴阳历(我们经常简称为阴历,这里一定要与前面所说的太阴历区别)。以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作为历月的基础,同时又考虑回归年的周期,采用加闰月的方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以朔日作为第个历月的初一,两朔日之间的时间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年设
12个月,共
354或355天。为使历年平均接近回归年,在19个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共384或385天,叫作闰年。19个历年和19个回归年的长度几乎相等,7个闰月一般在第3,6,9,11,14,17,19年。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实际是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是不是出你意外),二者相间排列,每月都有它固定的中气,如含有中气雨水的月为正月。19个回归年中有19*12=228个中气和节气,但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7个月没有中气,7个月没有节气。阴阳历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这一年的闰月
另外有一点,我们现在说的农历一词是在建国后才出现的。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历的称法干支 阴阳历,但统称是干支纪年法。一般现在都用农历一词了,但在一些专业文献中会有另外称法
中国目前仍在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1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实际上是阴阳历的1种,即夏历,并不是真实的“阴历”。
平年102个月,大月310天,小月210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1年中哪一个月大,哪一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01天,所以在109年里设置7个闰月干支 阴阳历,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1个太阳年分成2104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10年循环往复。这类历法相传开创于夏朝,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人们由于2104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此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2104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当属于太阳历部份。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1周为1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取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