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儒家圣人,我们都清楚其为中华文化传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今天说熟知的《论语》就是其弟子根据孔子周游列国以及平日的言行进行记录整理而成,成为了一部儒学大作。
但孔子的文学贡献可不仅在于《论语》而已,最主要还是在于对五经的整理编著,《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这五部经典也成为了历代儒生必要研习的核心书籍。其中,《周易》被称为五经之首,并且孔子将其列为其弟子的必学教材。那么《周易》一书同孔子之间有何等渊源,能让孔子对其有如此的看重?
儒家所倡导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一思想同易学里所提出的“元、亨、利、贞”的说法有着很高的关联性。可以说周易五经之一文学常识,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易经上得到了一种认同的回应周易五经之一文学常识,而孔子本身也从易经上得到了更多的思想启发。因此,《易经》对于孔子来说,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典籍。
而孔子真正开始对“易”有深入的了解是从晚年开始,他说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对自己因为不能早一些就领悟易经中的道理而感到可惜。易经越是深入领会越是能感悟其博大精深,因此孔子被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深深吸引而近乎到了不舍昼夜的程度,流传至今“韦编三绝”的故事就是讲的孔子对易经的专研。
最终,孔子通过对易经的研究领悟作出易经《十翼》,作为解释《易经》经文的传文,称为“易传”。后世的《周易》就是把《易经》的经文和孔子的传文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而成的。原本的《易经》只有经文而没有传文,孔子的传文之所以称为“十翼”,就是因为该文为人们学习,理解《易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帮助,象为人们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而也因为有了孔子对于《易》的领会和解读,让后世之人有机会能更精确地领会《易经》之中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单纯将其作为一部占卜风水的书籍来看待。使《易经》的学术地位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