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凡事都强调创新,创新没错,但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创新,与科技相关的产业、行业,大胆创新没问题,
中医不行!
国医大师王琦王老讲过这么一句话:“当前中医界总的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新理论,大家讲的基本都是前人的理论,新的观点层出不穷,但是,真正符合中医本身规律且让人信服很少见了,原因是我们现在围绕中医的教育以及科研工作,缺乏中医思维”。
国医大师王琦讲的中医思维,就是我上期内容说的“象思维”。
“象思维”的理论基础就是以《黄帝内经》《伤寒论》《脉经》等医学典籍,以及《道德经》、《易经》等看似与医学不相关的经典书籍。
这期内容就想说明白一件事,想学好中医为什么一定要回归经典?
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先点个关注,一起解锁今天的内容。
我前面做了很多期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从底层逻辑、应用方法、理论框架、思维模式、文化背景、发展观等等都做了比较,我们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背景下的天、地、人(大道)文化。
中医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应该怎么解释?
天人合一就有好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
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同质同构的,都是由炁构成;
第二层意思: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中医里叫“天人相应”。
第三层意思就是老话讲的“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是可以联通的,这是一种“体悟”,可以理解为“灵魂出窍”。
王阳明龙场悟道其实就应该是天人联通的体验。
道法自然又该怎么解释呢?
道可以粗浅理解为天地运行的规律,人生活在天地间,是要符合天地的运行规律,
2017年诺贝尔奖颁给三位发现人体存在“生物钟”的科学家。
西方科学家所谓的“生物钟”就是中医里的“子午流注”,讲的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对于人体影响。
中医的理论体系就是:解释和说明人体的生命状态如何顺应天地的运行规律,也就是“合于道”。
怎么才能合于道呢?
我们的老祖宗又把道分为天道、地道与人道;
“天道”讲的是天的运行规律;
这里面的内容包括太阳、月亮、以及离地球最近的金水木火土五颗行星,三垣、二十八星宿、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等等属于天文学的范畴。
“地道”指的是天体运动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的影响,
易经系辞传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怎么理解呢?
最直观的太阳、月亮与地球的运动关系,就形成了我们的白天、黑夜,就是象思维理解的阴阳;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就取类比象为“四象”,分别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等。
“人道”指的就是人生活在天地间,如何调整、适应天地的运动变化。
这里面包括人的硬件,就是身体的生理、病理的疾病,
还包括软件,就是灵魂、意识层面的,比如说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神志(魂、魄、神、志、意)等等。
关于天道、地道与人道理论体系,在先秦之前,就被我们的老祖宗总结出来了,
就记录在《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道德经》以及《易经》等等这些古代典籍里。
只是因为近代武力上被西方打败以后,武力战争伴随着文化战争,文化上也被入侵,
使得我们在文化不自信,
以至于中医的教育、科研反而都向西医看齐。
临床看病必须要以西医的检测报告来解释病理,
“阴阳五行”的逻辑被扣上传统落后的帽子。
所有的中医理论都希望贴上科学的标签,跻身于科学的队伍。
只要贴上科学的标签,就成为自己疗效不佳的护身符,
再这么走下去,中医就真的没有路走了。
中医理论体系属于天地人大道之学,本身就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与西医认知人体生命活动完全不同。
西医才发展几十年,
我不瞎说,西医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你查一下麻醉药的发明时间,就知道西医发展不足九十年。
西医的理论体系是在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化学的基础上建构的。
生物和化学的知识体系只是发现了自然界的部分规律,
被发现的这些规律是阶段性的、割裂的、碎片化的,根本很少有共性规律,有局限性不说且不具备通用性。
不少的生物学、化学发现的知识体系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不相符的,
这也是西医与西药的理论不断被推翻重建的原因。
中医要想发展,必须回归经典,
而不是削足适履的向西医学习,让中医现代化,要知道承载中西医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以“气化结构”为的核心,
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变化是
以天地为根,
以精气神以及四时阴阳为主线,
以气的阴阳流动变化为主导:
来说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骨肉筋脉、皮肤毛发以及营卫气血、九窍等等的性质、特点、分类。
天地之气的周流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体中气机的升降浮沉、脏器流转的规律、方向、特征就应该与之匹配。
人体内的气机变化是以气的阴阳为主线精通周易更能理解中医,
这些内容全部都能在中医的古典书籍中找到,
比如以《黄帝内经》为例,就看素问前九篇。
《生气通天论》,讲的是以人观天地,天地取象比类为阴阳;
《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指的是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对应四时,取类比象肝肺心肾四脏,
《六节脏象论》六节是三阴三阳精通周易更能理解中医,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
三阴三阳是《伤寒论》的核心,
六节来自于五行,五行出于四象,
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以及三阴三阳就构建了中医理论的核心,
这些内容在《黄帝内经》的前九篇就交代清楚了。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架构的基础,
《伤寒论》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打通理论与临床实践。
不懂《黄帝内经》根本理解不了《伤寒论》,
《黄帝内经》的源头在“河图洛书”!
弄明白“河图洛书”,就了解了天地之气的运动模式,
了解了天地之气的运动模式就明白了人体之气的运动模式,
人体的气化结构就是天地阴阳的表达。
就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知识体系,我们不回归经典,行吗?
按照西方自然科学形成的知识体系根本行不通,
科学的逻辑是对物质做无限拆分,之后再试图还原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科学的发展自走入量子力学,就已经没有方向了。
中国文化常讲“大道至简、万法归宗”,
“简”是简单,中医、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但绝不复杂,就是阴阳、正邪。
万法归宗的“宗”,宗指的是祖宗、是继承,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总结完了,我们只要继承就好了!
我们能为中医做的最大发展是“古为今用”。
这期内容就说到这,古晓今——用当代视角讲好中国智慧!
如果您对我的内容感兴趣,别忘了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