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前段时间,收到一个私信,来信者说,他现在是一名主治大夫自学中医和周易哪个好,但想探寻一下学中医到底该如何学。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个岳云鹏的采访,当他成角成名后,抱着师傅郭德纲哭着说,这说相声太难了,每一个点都要往死里抠,都不是死磕的事了。
其实他这样的感慨适合于各个行业,包括学习中医。
(一)
如果你学中医这一科没有感到过困难,那你估计你还没入门道。
这个社会挺有意思,他都是主治了,但看病还处在摸索阶段。但真正你深入进去学了中医,即便你懂了很多,你依然觉得你在摸索。
我这个半瓶水的,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习没有说仅仅只有一种方法,没有正统散养之说,重要的是你认可,接纳哪一种。
哪一种都一样,都不完美,但最后你能不能搞完美,和你这个人有关,和是何种学习方法无关。
说说正统的吧,各个医学院校内的则都是分科学习,基本上中基、中内、中诊、中药、方剂,这五科你若是真的搞得滚瓜烂熟,你也一样会看病。
我周围有这样的例子。
一位朋友喜欢中医,在前几年还可以去学校旁听课程,她就去蹭课听自学中医和周易哪个好,最后去参加了成人考试,一步一步取得了执业资格,她现在的病人不少。她说她最受益的就是中内。
她自己是知道她在中内里下的功夫有多深的。但一般人,如果纯粹是考试型的,则虽然你有医生之名了,但你没深入,你还是搞不定病人。
精读、勤写、深思、善记,也就这些“土”方法而已。
但仔细看我周围的,似乎很多上大学在学校里待了五年,七年,八年的,却不见得会看病,但是知道的很多,对中医,对西医,对实验,对未来叙说的头头是道。
他们头脑里灌注了太多知识,于是乎,再去接受新的内容,他们不自觉的抗拒。
但学习,就是要有空间,要先接受,再质疑。
(二)
另外一种就是按照纯粹的中医方式来学,这一种也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从本草学起,一种是从伤寒论学起。
哪一种你更喜欢,你就从哪个开始。
但是这两种的学习,最大的注意事项就是不用看书过多。
从本草学习的,就看神农本草经,药性赋,汤头歌诀,这三个记住了,然后再回来各个医家写的专论。
医家的专论,张璐的《张氏医通》比较全面,而且读起来不难。还有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既薄又好读。
至于说是更多医家写的专论,等到你这三本书搞精搞透了,你就不自觉有了一个功底,能看出哪个医家写的书咋样不咋样。
另一种模式,从伤寒论学起,这一种相应来说走的会更长远。
就只是看伤寒论,金匮要略,你管它为何要用这个方子,为何要用这个药。真正等到你把这两本都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用法,每一个内容你都明白了,你在路上遇到一个有异样的,你都能脱口而出来一句条文对应他的情况,这才算是你学透了。
至于你是不是学精了,那这时就可以用其他医家的著作来检验,对于其他医家书里提到的各个病症,你能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来分析,通过他们用的方子,你可以随口而出是伤寒金匮方中的某某加减。
通过讲述这些,你能看出,要想学好,你必然要经历重复,枯燥,忘记,再来的痛苦阶段。啥时感到有难,有累,有想放弃,这时,其实离你出关已经不远了。
忌浮、忌乱、忌畏难,是伤寒大家刘渡舟所说的自学三忌。
(三)
要坚持,不放弃,这是人生路上的标配。不仅仅是指学习。
通过学习,你最终的收获,是你会让自己变得越发的坚韧,越发的爱钻研,越发的不受外在的影响。
这都是你行走江湖的底气,修成了一套盔甲在身外,这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刀剑风霜能击倒你了。
这时,你才真正的算是有获得了加持,中医的加持,学到最后,不是你只会技能,而是你获取了力量。
中医的书太多了,这样对你最大的好处就是,你随便找几本,钻研进去,真的就是可以得到黄金屋的。
有人说,如何得到黄金屋?
就像外用的膏散,内服的汤丸,外治的针艾,这几样,你精通会一样,能把日子过红火都没问题。
但有太多知识的弊端在于,见识多,知识多,往往动手能力弱。
于是你会觉得中医难。
(四)
最后我想说,其实学中医的出场秩序很重要。
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往往决定了你的心态。你啥也不懂的时候,上来就抱着内经,周易来看,没啥意思的。
器物之上必有道,问题是你先要有器,来装你的技。
有了技艺,你才可能晓得,道,是咋回事。
很多名人医家都谈过如何学习中医,我中间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因为现在信息满天飞,一听这个人说的不错,那个人说的也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会耽误工夫。
但现在来看,也不算耽误,你若是不经历这些,别人说的你会不听,不服从,人就是这样,只有自己去撞南墙了,自己才会认。
其实都是挺有个性的,不听就是不听。
结果就是慢慢的琢磨体会之后,你会回来,会到公认的道路上,你独辟不了小径。
就像美是公认的。有些标准我们也是推翻不了,因为我们都没有深入到其中过。
读书的层次,背诵是少不了的一关,其实你只要喜欢,你不觉得去念读,背诵是个苦差事。也只有经过背诵这一关,你才能脱口而出,这个病用什么方。
你可以自己体会试试。
有的人说我理解力好,不背也能记住,也照样会用。说得没错,但经过实践的对比,经过背诵关的,基本上在临床治疗上,要比仅仅靠理解力的,要更精深。
(最后)
没办法,学习就是如此,知识它从来不会辜负任何。
基本上都很明白了,先看基本的,再看各家之说,然后是各个专科,最后才是医案。
不用想着各种犄角旮旯的探寻中医书籍,中医里的秘方,中医里的长生不老方,若有,这个世界也不会是现在的格局。
若真想打开你的视野,你就看看孙思邈的书,他在《备急千金要方》里面记录了很多你不知道的,你在神话故事里听到的内容。
若真想让自己往名医名家上靠,你看看傅青主的那本薄薄的《傅青主女科》,他是如何看病开方的,你为何学不到他那样。
这个时候,你再去琢磨你所喜欢,所对脾气的医家,他们的成长之路,再去博览群书。
见众生相,最后才能遇到自己。
对于学习中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