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推天地之道以明人事。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合于阴阳五行。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此为天人一理。
所以说,医易同源,变化相通。
01
知易者,懂医。善医者中医 学周易,知易。
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成太医”。
易经的核心理论就是阴阳,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医理论也是在易学框架下形成的,尤其是阴阳系统理论。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学的应用是从具体的人体学出发的阴阳平衡的实用方法论。
比如我们感冒,感冒时有风热感冒,有风寒感冒。这一寒一热便是一阴一阳,一个是阴寒束表,另一个是热邪枳盛。
风寒感冒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治法;风热感冒以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为治法。
由此可见,协调阴阳是中医治疗之大法要义。
易经讲:“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中医上神形和气血便由此而来。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神和谐是人体健康的象征。
“神”是中医学“气”活动的综合体现。治病就是要调治人体“形、气”诸层次的协调平和。
人体诸层次协调平和了则脏腑总的形、气也就协调平和,则总的人体形体健壮,气血旺盛,自然则精神充沛,健康无病而长寿。
五行是由阴阳演化而来,中医可以说把五行理论发挥到了极致。
人体五脏对应五行: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肺属金。
致病因“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五行所化。
药有五性五味:寒、热、温、凉、平;酸、苦、辛、咸、甘。
阴阳五行理论是宇宙万物之间与万物自身运变规律的揭示,人生天地间,实为万物造化之一。
其必然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医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应用。
02
天人合一,养生大法
中国有一个最高的哲学境界叫“天人合一”。
易、道两家讲的是“天道”,儒家讲的是“天命”,中医学讲的则是“天气”,(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重在于生命之枢要,寻求自然与人的内在协调。
几家讲“天人”关系的根本区别中医 学周易,是在如何对待“人”这一方面。
道家讲性命双修,重在对人的生命形态(自然人)的观照;儒家讲修身,重在对人事系统(社会人)的关注;中医学讲的则是将以上两家融会贯通的学说。
《黄帝内经》中讲:“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中医学认为,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成员,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人的生命内外感应系统(或称生命调节机制),能积极主动地对自然进行调摄适应,以达人的身体康健、终其天年。
所以养生的要旨就是:人体的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相协调、相一致。
人又是一个社会的人,同时更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在“天人合一”的意义上便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贯通。
比如中医上有七情内伤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精气所化生,又因人的社会活动所影响,所激发。
所以,养生就是在养性情。
《论语》中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动不如一静,这里的静主要是指心境。心静则神清气爽。
但有静必须有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适时而动,适量而动,机体的新陈代谢才能够更加健康。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把精气神养好自然健康长寿。
粗茶淡饭,清心寡欲,动静相宜。同时谨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养生之道,遵循阴阳之气盛衰变化之理。
天人合一,养生之道。
扫码添加老师微信
一起学易探寻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