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作《周易参同契考异》

本文以朱熹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为切入点,从朱熹作文的缘由,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周易参同契考异》中体现的涵养本原工夫论等四个方面,探讨朱熹哲学思想形成与道教、道家的关系。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讲师。(江西上饶33%**))“朱熹的哲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综罗百代’,吸收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及当时自然科学思想,并解构了佛道二教,而和合为理学,把中国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道教、道家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这是学术界的共识。本文欲从朱熹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以下简称《考异》)一文为切入点,探讨朱熹哲学思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以扩宽研究视野。一、朱熹作文的缘由魏晋南北朝后,唐朝统治者以老子为其远祖,大修道观,还把道家文化教育纳入官方科举考试的体系中。宋朝统治者也大力支持道家文化的发展。因此社会上崇道风尚兴起,尤其是在士大夫群体,崇道、学道的大有人在。两宋名儒如穆修、李之才、邵雍、周敦颐、苏轼、朱熹等人都曾专注于道学经典的探讨,道教、道家的哲学思想给儒学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源泉。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也重视道教、道家思想的启蒙影响,交好于道教人士,研究并精通易学经典。

对《周易参同契》的万方数据研究正是其重视道教、道家思想的表现。《周易参同契》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以介绍道教内外丹术为主,被后世视为“丹经之祖”,它利用《易》封爻之象构建的模型为道教、道家的易学思想奠定了基本格局,在道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朱熹认为《周易参同契》:“为艰深之词,使人难晓。其中有千周万遍之说,欲人之熟读而得之也。大概其说,发为欲明言之;恐泄天机,欲不说来,又可惜。”而且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故比他周易参同契》原文难以理解是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朱熹也同样承认此书难读,但此书叙述道教人士修炼得道的内容和道理,这对解释和理解易学的基本思想是大有益处的。加上历代学者作注错误较多,于是他广参众本,详加考订,撰成《考异》,并作了《周易参同契说》等文对原文内容加以阐述和发挥。同时纵观全文,书名虽为《考异》,但实质上是订错误之处是很少的,其它的多为注释,从侧面说,朱熹对《周易参同契》中反映的易学思想大多是赞同的。朱熹还署书易名为“空同道士邹”,从表面上看,“熹”字同音,但是实际上“空同道士”就是无这个道士之意,这就是朱熹自比为空同山上的广成子,一个老庄与道教心目中的理想的圣人、真人。

修养生息的愿望。可以说,正是在崇道的社会风尚、政治境遇的影响下和道教、道家思想的启发下,朱熹作《考异》,其附“道”的思想贯穿于其研究中,道教、道家尤其是《周易参同契》必定影响其思想体系的形成。二、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宇宙领域,包括宇宙结构、宇宙演化等问题的探讨,是道教、道家从天道到人道,为了炼丹(包括内外丹的修炼)而修道成仙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宇宙的结构,《周易与参同契》中写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即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其中,包囊万物,为道貌岸然纲纪。”象,来建构一个宇宙的动态结构。朱熹对此话解释为:“此引《易》而释之,以明乾坤坎离之用。言乾上而坤下,离降而坎升也。乾坤二用,谓乾朱熹的解释是相当适宜的,他指出乾坤坎离四卦所拟的就是一个宇宙的动态结构。乾坤二卦中,乾“用九”,阴”,即坤代表地,是阴气的极至。其中的“用”代表“通”的意义,这就是说乾坤二卦所拟象的阴阳二气在天地间流升降,循环往复,所有宇宙的潜伏不知的东西都在这些变化中隐匿,正所谓“列阴阳配合之位也”。

周易参同契目录_周易参同契原文_《周易参同契》原文

因此他对于宇宙演化形式,老子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万物形成论。《周易》中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演化论,《淮南子》提出了“虚"宇宙"元气"天地"阴阳"四时"万物”的宇宙演化论,周敦颐通过《太极提出了“无极"太阳"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演化观,这些观点都来源于道教、道家的思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朱熹吸收了道教、道家的阴二气生万物的思想,认为《周易参同契》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宇宙的化合,这就说明了《易》的本义。当然,人身既是小宇宙,因此阴阳变化、万物生长终始,也可以体现在人身上:“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天地的初始是阴阳二气,这与道教的乾坤代表天地,代表阴阳二气极至的思想,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两者是相似的。而且他提出的将“无极”和“太极”相结合,天地初始用阴阳,阴阳二气生万物,并且以物质性的阴阳五行来解释宇宙的产生和变化过程,这是对前人(尤其是周敦颐)的宇宙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道教思想的借鉴,其中包含一定的合理的科学成分。同时,道教、道家关于宇宙论的思想,包括对宇宙天体演化、宇宙结构和气的运动变化三种学说,当中蕴含着一种整体思维。

周易参同契目录_《周易参同契》原文_周易参同契原文

道家从老子开始就把宇宙看作是由“道”通贯其中的整体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本身不可分,称为“一”;由“道”或“一”产生的万事万物也因有“道”贯通其中而互为一体。玄学更是明确提出“一以统众”的整体思维方式,总结宇宙万物的统一性以及玄学体系的整体性问题。道教、道家这种整体思维方式为朱熹所借鉴。朱熹将世界整体性的根据归结为“理”,并将天地人物、物理人伦统一于“一理”,并且认识了人体小宇宙的天人合一、天体同构的思维法则。所以在朱熹哲学体系中,其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等等都统之于其“理”论,他的理学体系呈现出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整体特色。三、道教、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阴阳五行理论是道教、道家的基本理论之一。道教依据人体宇宙的思想周易参同契原文,将完全的宇宙纳入到丹鼎(外丹)或纳入到人体内(内丹),通过阴阳五行生万物的演化过程,最后炼成丹,并且通过丹这种特殊的蕴含宇宙精华的物质来实现与道体的合契,达到长生成仙的终极目的。内丹道是以人体膈以上取象天,膈以下取象地,以五脏比五行,以气血比阴阳;而外丹道以上鼎象天,下鼎象地,开八门以象八卦,以铅汞比阴阳二气,两者都注重阴阳二气和阴阳药物在修道过程中的重要性。

易参同契》是以爻象封卦来论炼丹,因袭《周易》而述长生之术,它把炼丹的炉鼎作为人体象征,以乾坤二卦为炉灶,以坎离二卦为药物,其余六十卦为火候,以此来论证人的一身阴阳的消长和沉降。朱熹从《周易参同契》描述的人之初生经历,认为:“人之初生,亦以阴阳交合而成”。“今欲为丹,亦犹是即指出“道”乃“丹之名”,“达道”即是“得丹”,这与道家内外丹道所说的阴阳五行通过在丹鼎或人体中演化过程,通过丹这一特殊物质来实现与道体的契合的理论,是基本一致的。进而在宇宙演化形式上,朱熹运用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认为“阴阳交合为本”,即是说阴阳二气可生万物,这与道教的基本思想之一的阴阳和合生万物的思想是 相符的。 天文气象,也是道教炼丹特别关注的领域之一。 对于《周易参同契》中描述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朱 熹以为:“此一节言水溢之咎。王者能自改,则害气息而 万方数据 水土平矣。 关键低昂,谓阴阳升降也。害气,灾害之 气,以人身取譬而言,亦为水火不既济之象。” 坤,以宇内言之,则乾天在上,坤地在下,而阴阳变化,万物终始,皆在其间。以人身而言,则乾阳在上,坤阴在下, 而一身之阴阳万物,变化始终,皆在其间。” 这里,朱熹通过探讨天地气象等天文自然变化,来判别阴阳之气的发展过程,进而反推修炼得道成仙的过 程。

它强调的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明天地万物生成的因 素———阴阳二气的变化过程,这就是《周易参同契》中所 体现的一种“变易观”。“变易观”突出地反映于“纳甲法” 和“十二消息卦说”,它也是探讨天地分开后阴阳二气的 运动过程,进而推出修炼之具体过程的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对“纳甲法”是认同的,同时也 认同“变易观”。在庆元学禁中,朱熹与袁机仲进行对易 学的论战,针对袁机仲否定《周易参同契》,他指出:“《参 之书本不为明《易》,乃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 同契》辩护,二是他以为《周易参同契》的本旨虽不在于 解释《周易》,但这是对《周易》的诠释和发挥。他还 以为 “邵子(邵雍)发明先天图周易参同契原文,图传自希夷(陈抟),希夷 自有所 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中所言是也。” 他从《先天图》追溯到《周易参同契》。文中朱熹提出的“纳甲法”与先天图的卦位排列方式是相似的。“北 宋五子”之一的邵雍的自然哲学的核心是先天学,其学 源之一是陈抟等道教、道家思想的影响。 朱熹对“纳甲法”甚至于先天图的卦位排列方式的认同,可说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