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之道与术及其"术数"的演变

中医六壬法_中医六壬的作用_周易六壬中医

现在来聊聊《周易》之道与术及其"术数"的演变……

"术数"一词,在先秦诸子时代就出现了,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概念。要聊清楚术数及其演变的历程,要从厘清两个关系开始:一是术数与巫术的关系;二是术数与周易的关系。

先来聊聊术数与巫术的关系:

从历史发展来看,巫师及巫术、巫法、巫伎与术数知识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人类早期文化中,因为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有强烈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于是便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大自然,对它表示敬畏和崇拜。同时,原始人为求取生存,凭着他们的主观能动追求,不断产生对周围世界的控制意识与愿望,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一些认识与作法会得到偶然性的验证,这些认识与作法便具有了巫术的性质。也就是说,人们相信,通过巫术行为可以达到自己的种种目的,诸如狩猎的成功,采集的丰盛,田间的收获,对异族战争的胜利等等。

巫或巫师的出现,较巫术晚。在巫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有个体巫术,当诸多个体巫术经过长期积累,其中在部落具有普遍意义的或有广泛使用价值者,才被上升为公众巫术。当公众巫术出现时,巫术的功能、仪式、手段变的繁衍复杂,需要专门执行者来作,于是巫和巫师才应运而生。

巫师以舞降神和以巫术控制他人、它物的作法,使他们长期反复地考虑天神与人事、自然与人事的关系,他们认为这种关系可用“象”与“数”的形式来表达。如要猎获真鹿,就要画一个假鹿用矛象征性的扎刺施巫,就可猎到真鹿,这是象的比拟类推。如要知道行为的成败,就要进行数卜。如基诺族在农作、建房、医病时都要占卜,称作“奇叟粹”,方法是:“由头人或祭司抓一把米在手,逐粒数,成双的吉,成单的不吉”等等……

这样反复经验后,巫术的象数表达逐成为各类占卜活动的核心内容,即取象推理以占。而占卜就是术数的早期形式,所以说术数产生于巫术。

可以说,没有取象就没有中国式的占卜和术数。占星取天象,龟卜取龟象,占候取气象,筮占取数象、卦象,式占取方位、干支、天体之象等等。象数源于巫文化,象数逻辑思维则在以後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维方式之一。

疏理起来,术数和巫术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阶段,术数知识体系从属于巫知识体系,术数从巫术中起源,作为术数本质的占卜功能,本来就是巫术体系中的一部分。巫咸是商时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大巫。“巫咸作筮”就反映的巫术和术数之间的渊源关系。

夏商周秦汉阶段,原始巫体系分化为巫、史、卜、祝等门类,专职的巫术范围缩小,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巫术和数术分道扬镳,又在《易》理的助推下,术数从巫术中分化了出来,不仅建立了阴阳、五行、八卦等规模宏大的占卜理论,而且具有了星占、式占、梦占、卜筮、相术、形法等众多的术数门类,成为一种专门独立的知识系统。

魏晋以後,纯以“降神”为能事的巫体系逐渐衰落,而术数体系则有更大的发展,至唐宋时,达到了最高峰。巫为求生存,也大批的转向数术,成为术数的附庸。有一部分则转向道教系统。

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巫术与数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文化序列……

巫术和数术都以“事神”为基本特征,都相信在冥冥之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人间的一切。不管是巫的“以舞降神”还是术数的“天垂象、见吉凶”,都把皇天、上帝奉作神明,作为法与术的支撑点。这是它们的共性。

但是,巫的“事神”带有赤裸裸地直接性和愚昧性,一旦人们认识了客观世界的真象,它将毫无市场。而术数并不直接事神,而是以占卜的方式来探测神意。这种占卜,并不是以简单愚昧的方式直接宣称“神旨”了事,而是在建立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宏大复杂的占卜理论基础上,靠种种象数比拟、筮数运算才能实现的占卜。

可以说,术数的占卜,虽然发源于巫术,但《周易》出现后,易理为术数的演进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的底层基础,进而使占卜走向了高度复杂化、神秘化和哲理化的道路,成为一类专门的知识体系。

在术数理论定型的战国秦汉时期,巫术中那种赤裸裸的“神性”已相当地黯然失色,《周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为神。”可见神在术数中已是神秘莫测的东西,并不完全是一种超自然的神。这对中国传统无神论思想的形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性的削弱和淡漠,是术数区别于巫术的显著特征。巫的法与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愚昧行为,如厌禳、咒语、符箓等,而术数的法与术,虽然有不少的神秘行为,但也有不少的理性认识和行为荟萃其中,如阴阳、五行理论和天数、历术等。

上述差异,是术数摆脱巫术的重要原因,也是秦汉以後巫力求依附于术数的原因之一。

纵观历史,巫术毕竟是人类最早的力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集中形式与内容,这种努力虽然不可能不伴有愚昧和无知,也不可能排除各种超自然的神灵控制,但在历代巫师的努力下,也确实在天文、医学、占卜等领域内积累了一些切实有用的东西,原始科学与原始宗教迷信都是在这里首先起步并发展的。

可以说,和其他所有古代文明一样,早期的巫术活动不仅是古时一切思想、发明、政治、艺术所依存的重要背景之一,甚至是某些震惊世界的重大发明过程的重要环节。

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化学等领域内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大多与巫术和术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火药中的硝、硫磺、木炭的性质是在外丹术的丹鼎炉火中被逐步认识,并被发明出来的;作为指南针的磁勺,首先被用在风水罗盘上定方向,是古代勘舆家的重大发明。

可以说,作为术数文化基础理论的太极、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构成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理论基础。而其中精蕴的太极式的整体思维、阴阳辩证思维、象数逻辑思维、直接顿悟式的思维,乃是古代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核,是当时的政治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乃至普通老百姓的基本思维方式。

再来聊聊术数与周易的重要衍生关系:

从前边分析可以明确,术数中的占卜源于巫术。但到了商末周初,《易经》出现的那个时期,周文王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作出了后天八卦,并由此推演出六十四卦,写出了卦辞和爻辞后,极大地促进了占卜脱离巫术,向数理化和精细化的演变。

《易经》原就是占筮之书,是对周以前古人占筮经验的总结。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周易六壬中医,孔子作《易传》,使《易经》的哲理内涵得以显现,凸显出其哲学,即道的高度。《易传》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也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我认为,它就是孔儒的出发点。不仅如此,《易经》还是中国那个轴心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的"元"点。

在上述时代背景下,原始术数的占卜术与《易经》相互融合,产生了众多的预测术。而且术数各分支都以《易》为理论源点,在演绎过程中对《易》进行了不同方向的阐释、发展和变异,进而产生了庞杂的术数体系……

中国术数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绝,其目的就如《易经》所旨,试图揭示“天地人”的演变规律,并以此为人类提供可行的方法,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易经》加《易传》形成的《周易》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元"点,也为术数的思想之源,不是因为《周易》的"高明",而恰恰是它的"低明",才使其易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最基础的那个根基。因为根据人类已探明的文明演进规律表明,越是"高明"的文明之思想和技术等,就越不稳定,迭代就会越快;而越是"低明"的文明之思想和技术,则越稳定,越不容易被迭代……

那《周易》最"低明"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

《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多种说法。但“周”取“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最为妥当。因为《易经》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物,卦爻的含义必然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

对“易”字的解释更多,但大多认为“易”一词包含三种内容:简易:“易”虽然包罗万象,但有一个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变易:“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万物都在变化,变化非常复杂但又有规律可循,《易经》就提供了一个寻找变化中的规律的理论。不易:“易”虽讲变化,但大道是永恒的,变化之道是不变的,人们学习《易经》后可以运用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周易》的"低明"之处,也就是显现其"大道"的周易六壬中医,至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周易》中用乾、坤二卦分别代表天和地,万物“统”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天为父,是生命之源;地为母,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人在天地间,与它们不可割离。尽管人受天地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员,但人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超越万物的感情和理智,这种灵性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用《周易》的话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天地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在从中汲取能量的同时就要“裁成”、“辅佐”天地顺利地运行,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旨。

而“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有其运行的规律,不是哪种规律顺应另一种规律,而是两者相互对应、并行不悖。它们的关系的本质是“映射”,而不是“决定”。所以“人之命,天注定”的说法不正确,“人定胜天”的观念也狭隘,将天与人平等、辩证地结合才符合“自然之大道”。

也正是因为天道与人道的“映射”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来预测人类社会中的事情。如星象学认为,天空中某颗星星的明暗发生了变化,人类社会中的某些事物也会发生变化。不是星星的变化决定人的变化,也不是人的变化决定星星的变化,而是两者受一种统一的规律支配,同时变化。

《周易》描绘的这种“映射”的规律把整个宇宙都囊括在内,使所有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的链条中。这种“全息性”或“相互感应”的思维模式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在内的不可分割的世界。

理解这个道理便会用整体、辩证、全息、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动,而不是把事物割裂、孤立、片面化。

宇宙如同一个巨大的流动旋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会形成特定的时空场,它与此时此地诞生的小旋涡(人)的能量场有关联:一方面,小旋涡生于大旋涡中,并追随其运转的大趋势;另一方面,虽然单个的小旋涡对大旋涡的影响极其微小,但作为大旋涡的组成部分,所有小旋涡的能量共同构成了大旋涡的运转动力。

人的这种能量场,就是佛陀称为的“小宇宙”。小宇宙是人天生就有的,产生后一般不会再有大的变化。而时空场却随宇宙运行而变化不止。小宇宙的能量虽然难以直接影响时空场的大趋势,但它若能与时空场保持协调,即“顺势”,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两者的内在协调、映射、统一,就是“天人合一”。

因为时空场玄奥而难以观测,被视为“天意”,其中奥秘被视为“玄机”,总称“天机”。借助神通或各种预测术可以发现、预言“天机”。俗话说“泄露天机遭天谴”,其实“遭天谴”并不是因为“天”发怒,而是泄露的方法不对。

预言天机常会造成人心骚动,这引发的连锁反应也会殃及预言者自身,所以说“天机不可泄露”,“察见渊鱼者不祥”。

古人认为,是否该泄露天机取决于“德”。宇宙运转的根本规律被古人称为“道”,它高度抽象,难以名状;人在宇宙中顺势而为的品性被称为“德”。对“道”的了解和对“德”的把握若达到一定程度,不仅能识破天机,还能在宇宙的大旋涡中顺势借力增强自身小宇宙的能量。

古人认为,“天道”有众多侧面,以顺应天道为目的的术数也就有众多分支,比如:

要顺应居家环境的天道,可以用风水学;

要顺应时空方位的天道,可以用奇门遁甲;

要顺应社会和人生的天道,可以研读《周易》原文;

要顺应个人命运的天道,可以用四柱八字学;

要顺应生活中具体事态变化的天道,可以用六爻筮法等等……

二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易传》的《系辞》篇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如出一辙。与后者不同的是,在《周易》及其术数的庞杂体系之中,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被演化得极其复杂,万物的变化规律都在阴阳的范围内。

《周易》的核心是阴阳。《周易》认为,整个世界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消亡-再造……

《周易》的卦象就建立在阴阳变化的基础上:阴阳符号按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为八卦。八卦的构成与排列反映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而组合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有错综复杂的变化,可以演化至无穷。但不管卦象如何演变,阴阳爻都是组成卦象的最基本元素。所以说阴阳是《周易》的核心。

自然界和社会的阴阳属性除了卦象上的一阴一阳,《周易》还将阴阳作为万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具体的事物赋予了阴阳的含义。

从自然现象上看,《周易》以天为阳,以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周易》还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共有的抽象规律赋予了阴阳的含义,如:刚柔、进退、开合、伸屈、贵贱、高低等,都是阴阳思想的反映。

阴阳思想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牢固地成为术数的思想基础。而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理论也体现了阴阳与气化相结合的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当时自然科学思潮的主流。

三是《周易》的唯物性排斥神创论:

《易传》的《系辞》篇中“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经》核心思想的透彻说明。“生生”的观点驳斥了“神创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常被称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周易》认为,世界不是由一个万能的“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万物遵循一定的变化法则使得自身不断地更新,这就是“生生”。具体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事物都处在连续不断、时刻不停的变化过程中。由A变化为B,可以称之为A生B;再由B变化为C,可以称之为B生C,无始无终、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生生”规律的体现。

二是人类社会的演化规律也在于“生”。生动地把这个过程描述出来,就是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生生”一词。宇宙从混沌未分的“无极”而来,无极动而生太极,太极分阴阳两仪,再由阴阳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这四象,四象分化而为八卦,八卦代表着世界的八种基本属性,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来概括。《易传》的《说卦》篇认为,“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八卦之后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六十四卦并不代表事物演化过程的终结。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象征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作为一个“节点”,以它为开始将展开另一次全新的演变。所以,“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这个演化的过程体现在人伦关系中,就是《易传》中说的:“天地姻酝,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人是万物之灵。《周易》还认为,天地以“生”为“德”,这就把“生”的客观运动附加上了主观意义,把没有智慧和灵性的事物演化融入了人类有情有智的社会中,这包含着《周易》认为的人类生命的目的,以及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与众不同的本质。

上述三种基本思想深刻形塑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想,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孔子作《易传》,形成《周易》之后,易学分成了四大派:象、数、义、理;而象与数、义与理又可分别归为一类,成为“象数”、“义理”两大学派。

象:体现《周易》符号能象征的事物及时间方位关系,含有现象、意象、法象等含义,是宇宙统一理论模式,除卦象、爻象外,太极图、八卦图、六十四卦图等都为象。

数:是《周易》占筮求卦的基础,是《周易》的数理表达,是对“象”的定量研究,除筮数、爻象外,还有阴阳数、大衍数、天地数、卦数、河图数、洛书数等。

义:体现《周易》的原意。大多认为,卦辞、爻辞为第一意义系统,《彖》、《象》、《文言》为第二意义系统,《说卦》、《序卦》、《杂卦》、《系辞》为第三意义系统。

理:体现《周易》的哲学思想,包括天道观、人道观、天人观、辩证法等。

大多认为,象数派接近自然科学,义理派接近社会科学。象数讲的是事实的“必然”性,义理则着重讲为何会“必然”。象数是《周易》的基础,义理由象数变化而出。

而术数就是象数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因而《周易》极大地促进了术数的演进,《周易》成为中国传统术数之源头……

上述考察之后,可进而来观察术数是怎样演进的: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的术数主要是占卜,是巫术的一种术。古人认为占卜是与神灵和祖先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传说在三皇五帝时就有占卜方法流传,但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而后,《尚书》《左传》等典籍中有了很多卜筮、占星、风水等方面的记载。

在《周易》之易理的影响下,到两汉时期,出现了相面术、解梦术,由于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占卜法更多地运用到个人身上,这不同于先秦时只有天子或诸侯才能占卜的情况。

两汉时期的术数著作有2000多卷,术数被首次分为阴阳、天文、占星、形法、著龟、杂占六大类。

易学家以孟喜、京房为代表,他们重点发展了象数之学,并以此为出发点创造了飞伏说、卦气说、纳甲说、爻辰说等象数学体系,使象数之学成为《易经》研究的主流学说,其中纳甲法是两汉易学家最重要的创造。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术数学和佛学的全盛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促使人们更多关注自身命运,原来用于立继承人、两国交战、兴修工程、祭祀大典等活动的预测术,被应用到了个人命运的预测上。金钱起卦法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个时期出现了“六壬”“太乙”“奇门”等术数分支,以及风水学开山宝典-郭璞所著的《葬经》。

到了唐宋时期,《易经》成为九经之首。

唐朝初年,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因准确预言武则天当政而名震一时。北宋初期,华山高道“扶摇子”陈抟创建了“紫微斗数”理论,用星象法进行命理预测,成为命理学的重要流派。邵雍的《梅花易数》和《皇极经世》等著作也在此时问世。

进入明清,术数著作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集大成,如任铁樵的《滴天髓》,刘伯温的《灵棋经注》,袁详的《六壬大全》等。但这时期的术数学者们过于注重总结前人的成就,相对缺乏独创性。

从上述对术数演进的整体观察可以看出,经过数千年的演进,中国传统术数已经形成为一个宠杂的体系,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术数文化。

现在一般把唐朝形成的"五术"概念用于对《周易》之术数的分类:

"五术",即山、医、命、相、卜。五术都以《易经》为哲学根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的,探窥天道运行的秩序和人生奥秘。

“山”是指通过修道、修炼寻求身心超脱的一种学问,包括玄典、养生、修密三类。玄典:包括《老子》《庄子》等修心养性的书;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炼丹法等;修密:咒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山”是秘术中的最高境界,修习者极少。而“医命相卜”则流传于江湖,受众很广。

“医”是医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术来保持健康、治疗疾病,代表作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

“命”是通过推命的方式来了解人生、穷达自然。其主要分支有两种:占星:代表作有《果老星宗》《七政四余》《紫微斗数》《五星术》等;四柱八字: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预测命运,其典籍很多,如:《渊海子平》《三命通会》《穷通宝鉴》《滴天髓》《神峰通考》《子平真诠》等。

“相”是指通过观察人、地、物等形象来研究人类命运的方法,主要包括名相、人相、风水(地相)等。其中常用的是人相和风水。人相包括手相、面相、体相、骨相等,代表作有《观人于微》《相理衡真》《神相铁关刀》《水镜神相》《麻衣神相》《柳庄相法》《神相全编》《金铰剪》等;风水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和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

“卜”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如纳甲筮法、梅花易数、三式(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神数)等。还有占梦、测字、签贴等方术,统称为“杂卜”。卜术是最为源远流长的术数,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大多精通此术,如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等。

据上述考察,可以说,术数在近代以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很多术数类别都归为了科学门类,科学的发展也逐渐对术数产生了排斥。

在我们现代人所受的教育中,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客观而符合真理的。科学的一个预期功能是预测未来。

实际上,术数系统的主旨同样也是发挥知识的预测功能。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社会各个阶层都深受其影响。这是术数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一个原因。

术数与一般科学的相同点是,其理论和应用都可以被任何人无限次地检验。

但两者也有本质区别,一般科学的基层公理是人们可以理解的,被视为“必然”,如:1+1=2;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最多只能有一个交点……科学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其理论可以被证明。

而术数知识的基层公理都是玄奥的,无法依据常识来理解或证明。如:为什么五行只有五种?为什么天干甲乙的五行属木?干支纪年法被发明时,其第一年的干支是如何确定的……

整个术数系统的摩天大厦都建立在这些常人无法探究其“所以然”的基层公理之上。这种神秘性类似于牛顿说的“上帝是第一推动力”。国学大师南怀瑾甚至怀疑这是“一种高级的人类”留给我们的遗产。

不过,术数学公理的无法证明性似乎并不重要,因为人们认为他们以此作出准确的预测,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术数被视为“玄”但却没被历史的流沙埋没的根本原因。

然而,玄奥的知识并非不可理解。古语说的好:"游浅水者见鱼虾,游深水者见鱼鳖,游深渊者见蛟龙"。

人们的根器和造化的不同,使得经验范围有层级上的差异。有神通,甚至穿越时空,常人难以理解,更无法做到,但不能以此否定神通的客观性。在古人看来,术数的道理亦然。

在历史的变迁中,术数的很多分支已经淡出了百姓的生活。仍备受关注的不超过十种,它们各有所长,至今还在为人们建构"安生立命"的精神家园,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如说:

想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命和运,可以参考四柱八字学、紫微斗数等;

想要调理自己的生活环境,可以参考风水学;

想预测具体事情的吉凶或结果,可以参考六爻筮法、梅花易数、三式(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

想识人鉴人,可以参考相学等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活动,统统归为迷信而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我们就不会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作出中肯、正确的认识,甚至有可能丢弃荒沙中的真金。

全面深入地对术数文化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扬弃,不仅对于现代哲学和思想研究、理解古今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动因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最佳型转轨,也有着重要的现实的价值……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本站将会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知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